最近创盈在线,能源领域的两大消息,让“人造太阳”——可控核聚变,再次成为全球焦点:一边是美国劳伦斯·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(LLNL)的国家点火装置(NIF),在2022年12月实现聚变点火后,又多次突破,输出能量屡创新高;另一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人造太阳“中国环流三号”,今年3月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,综合参数大幅跃升,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入燃烧实验阶段,向工程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。中美在这一领域的你追我赶,不禁让人好奇:这场“人造太阳”争霸赛,谁能率先突破,为人类点亮无限清洁能源的未来?
美国NIF:从梦想照进现实的聚变点火
上世纪60年代,美国科学家就开始设想用激光实现聚变点火,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研发,NIF终于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。NIF采用惯性约束聚变(ICF)方法,用192束强大激光轰击包含氢同位素氘和氚的微小燃料球。这些激光束先将外部激光增强10000倍,分离为48束后再增强,进一步分离成192束,总能量增加到原来的3000万亿倍,最后聚焦到直径仅3毫米的燃料球上,瞬间产生1亿度高温和超过1000亿个大气压的压力,引发核聚变反应。
2022年12月5日,是NIF乃至全球核聚变研究的高光时刻。这一天,NIF首次实现聚变点火,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驱动它所需的能量,实现了“净能量增益”,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环境达成这一壮举,为清洁聚变能源的未来开辟了道路。此后,NIF在2023年和2024年多次成功实现聚变点火,其中一次更是创造了5.2兆焦耳(MJ)的能量输出纪录,一次次证明了激光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在科学上的可行性。
NIF的成就,不仅为核聚变能源研究带来曙光,还在国家核安全局的核武库管理项目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它能让科学家在不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情况下,模拟核爆炸,研究核武器性能,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,如模拟超新星、黑洞边界、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。
中国环流三号:“双亿度”突破创盈在线,挺进燃烧实验
几乎在同一时期,中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也在稳步推进,并且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。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“中国环流三号”,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,通过强大的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,实现氢同位素的聚变反应。
2025年3月28日,从中核集团传来喜讯: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.17亿度、电子温度1.6亿度的参数水平,成功实现“双亿度”突破,综合参数大幅跃升,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阶段。这背后,凝聚着科研团队无数的心血与创新。团队自主研发的加热、控制与诊断等设备与系统首次投入运行,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前列。高功率微波回旋管最高注入功率达2.5兆瓦,助力电子温度飙升;2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建成并投运,单条束线最大功率达7兆瓦,为提升原子核温度立下汗马功劳;高压电源多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,最高可实现120千伏直流输出,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。
不仅如此,团队还首次提出并实现提高芯部能量约束的新方法,成功抑制制约原子核温度提升的芯部磁流体不稳定性,攻克电流剖面及密度剖面控制等技术难题,掌握提升原子核温度的运行策略,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超过1亿度的可重复放电。在聚变堆堆芯亿度级温度和等离子体密度精准测量、聚变装置控制系统自主研发应用、核聚变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,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,推动我国核聚变研究走在世界前列。
中美对比:技术路线与应用前景的异同
中美在可控核聚变领域,虽然都朝着实现清洁能源的终极目标迈进,但技术路线和应用侧重点各有不同。美国NIF的惯性约束聚变(ICF),更侧重于利用瞬间的高温高压引发核聚变,就像一场“激光闪电战”,追求在极短时间内实现能量突破,其成果对于核武器模拟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重大;而中国环流三号采用的磁约束聚变,通过强大磁场长时间约束高温等离子体,如同打造一个“温柔的牢笼”,让聚变反应持续稳定进行,更注重工程化应用和能源产出的可持续性。
从应用前景看,NIF的突破为全球核聚变能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,一旦实现商业化,将为全球能源结构带来革命性变化;中国环流三号则致力于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,未来有望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工程化应用,满足大规模的能源需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在核聚变领域还有更多布局。据路透社援引美国分析机构消息,中国正在四川绵阳筹建一座全球规模最大的激光核聚变研究设施,其实验厅规模较美国NIF扩大50%,布局与NIF高度相似。这一设施建成后,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实力,有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。
未来展望:可控核聚变点亮人类能源新未来
无论是美国NIF的聚变点火,还是中国环流三号的“双亿度”突破,都让我们看到了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。人造太阳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巨大,聚变资源储量丰富(海水中的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十亿年),主要产物清洁安全,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和核废料,被称为“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”。
然而,要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目前,无论是ICF还是磁约束聚变,都面临着技术难题、成本高昂、工程化挑战等问题。比如,NIF的激光每几小时才能发射一次,限制了能量产出效率;磁约束聚变装置的建造和运行成本极高,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。
但全球科学家们并未放弃。中美两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竞争与合作,将推动技术不断进步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本的降低,可控核聚变有望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,彻底改变人类对能源的依赖,为应对气候变化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创盈在线,我们就能用上来自“人造太阳”的清洁电力,开启人类能源的新篇章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