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总统李在明刚结束访美亿米网,前脚踏上国土,后脚就迎来中俄两国大使的联手“摊牌”!
不到24小时,中俄大使突然联合对韩国发文,释放了怎样的特殊信号?
8月28日,韩国总统李在明结束了为期6天的外事访问,风尘仆仆地返回首尔。
在他脚踏上韩国土地还不到24小时,一篇特殊的文章就引爆了韩国各大媒体平台。
这篇文章的作者身份非同寻常,是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和俄罗斯驻韩大使季诺维也夫。
两位大使以联合署名的方式,在韩国主流的《亚洲经济》和《亚洲日报》上,用中韩双语发表了一篇题为《铭记历史、弘扬正义,共创和平美好未来》的文章。
一时间,各种解读纷至沓来,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:“韩国选择了美国,所以要给他点颜色瞧瞧”。
然而,如果仅仅将这篇精心措辞的文章看作一记外交施压,恐怕就太小看中俄这次联合行动的深意了。
它不仅不是向韩国示威的喊话,反而是在给韩国一个“弃暗投明”的机会。
首先,这篇文章的时间点选得堪称绝妙。
李在明刚刚结束访美,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会谈。前任尹锡悦政府留下的过度亲美外交遗产,本就让李在明政府压力山大,国内舆论正处在对其外交路线进行评估和辩论的“窗口期”。
中俄选择此刻发声,无异于将一个巨大的变量直接抛入韩国国内的讨论场,迫使所有人都必须将中俄的声音纳入考量。
更重要的是,特朗普在会谈中抛出的难题,要求中国加入美俄核裁军谈判,这让身处夹缝中的韩国感到异常棘手。
中俄大使的文章,就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地切入了李在明政府归国后面临的第一个外交难题,让其无法回避。
而发布渠道的选择也颇具匠心。文章没有选择发布在使馆官网这类官方色彩过浓的平台亿米网,而是直接投给了韩国本土的主流经济媒体。
好像在说:我们不是在对你们下达指令,而是在和你们的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直接对话。
尤其值得玩味的是,文章特意采用了中韩双语的形式。
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信息在转述和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读,确保了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都能原汁原味地传递给韩国读者。
当然,仅有精准的投送方式还不够,文章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是关键。
中俄大使没有长篇大论地谈论地缘政治,而是巧妙地从一个韩国人无法反驳的角度切入历史。
文章的核心聚焦在三个重要的“80周年”纪念日,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、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,以及韩国光复80周年。
文章深情地回顾了那段烽火岁月,强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中俄韩三国人民都曾为反抗法西斯侵略和殖民压迫而并肩战斗,是“同仇敌忾”的战友。
通过构建一个共同体身份,提醒韩国,其国家的独立与解放,其“光复”的根基,正是建立在二战胜利的成果与战后国际秩序之上的。
在奠定了这一历史共识的基础后,文章的笔锋才转向当下。
点名地批评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一些歪曲二战历史的危险行径,比如恢复新纳粹主义的企图、公然参拜战犯设施、肆意拆除英雄纪念碑等等。
最后,文章明确指出,台湾回归中国,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。
因此,恪守一个中国原则、反对任何形式的“台独”,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承诺,更是捍卫二战正确史观的具体行动。
明里暗里都在提醒韩国,如果它选择与那些企图歪曲历史的势力站在一起,那就等同于背叛了自己国家“光复”的历史根基。
要特别强调,文章最终的目的是为韩国提供一个未来的选项,并非要逼迫韩国在中美之间做出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。
文章还贴心地指出了韩国当前面临的困境根源,某些国家信奉的“丛林法则”和“霸权霸道”逻辑。
这种零和对抗的思维,正是导致地区紧张、让韩国陷入安全与经济双重焦虑的罪魁祸首。
无论是曾经面临的美国关税霸凌,还是如今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棘手外交要求,都在印证着这一点,这很容易引发韩国国内的共鸣。
而中俄提供的,是一个“非对抗性”的解决方案。
文章重申了一个多月前中俄外长在莫斯科达成的共识,即共同推动朝鲜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。
借此提醒告诉韩国,要想解决半岛和平稳定这个最大的“心病”,不能仅仅依赖外部的军事威慑,而应该与中俄等周边国家坐下来,通过对话与合作来寻求长久的安全保障。
李在明本人此前就在韩国光复80周年的活动上,表达过希望缓和半岛紧张局势的强烈愿望。
中俄的方案,无疑为他所倡导的“实用外交”和“平衡外交”路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外部策应。
由此可见,中俄文章所倡导的对话框架,恰好为韩国的这一雄心壮志提供了正当性。
结语
回过头再看这篇联合署名文章,将其简单定义为“最后通牒”显然是片面的。
它是一次超越了传统外交辞令的战略沟通,是一次教科书式的“文本外交”实践。
通过对时机、媒介、历史和未来的层层设计,为李在明政府,也为整个韩国社会,出了一道深刻的思考题。
参考资料:观察者网2025-08-29《中俄大使在韩媒联合发文:强烈反对某些国家参拜供奉战犯设施 》
中国驻韩国大使馆2025-08-29《铭记历史、弘扬正义,共创和平美好未来——戴兵大使与俄罗斯大使季诺维也夫发表联合署名文章》
亿米网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